讲座前幕:
潘先生感言:教师职业是最幸福的职业。我的一生最正确也是最幸福的选择是选择了做教师。教师作为一种身份或者职业,教师是一种最幸福的职业。世界上只有两种职业最幸福,一种是当医生,一种是当教师。教师比医生更幸福,教师是人,人就会有价值。教师是有底线的,教师的底线在于道德,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有公民素养。
潘先生对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后,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多样化的,研究型大学由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本科大学由本科大学的质量,高职有高职的质量。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是学术,应用型大学的质量是应用,高职的质量是能力,能够培养大国工匠。我们需要研究型大学培养科学家,但是我们需要培养更大的工程师,而量最大的是专门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
很多人提出大发展、大扩招,必然会降低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质量下降包含着一个真命题,一个假命题。真命题就是学生招多了,我们的设备跟不上,我们的校园跟不上,尤其是我们的师资跟不上,导致质量会下滑,这是真命题;但是质量下降也有假命题,假命题就是用传统的质量标准,也就是用学术标准来看待所有的高等学校,这就是假命题。很多人说现代的大学生质量下降了,现代的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有网络时代的大学生的特点与质量,我们有偏见,总是看不起下一代,这是不对的。
长寿的秘诀:动脑,大脑运动比身体运动更重要。
讲座序言:潘懋元先生认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质量建设的核心是教学的改革、创新与提高,而教师的发展是质量建设的基础。
正式演讲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是在云上上课,云上上课大家可以看到我,我不能看到大家。平时上课,老师和学生是可以做眼睛交流的。平时说话,我们都可以眼睛交流的。但是,现在这种云课,你们看得到我,我看不到大家,我就变成了‘目中无人’,既然我是‘目中无人’,我就只好念讲稿了。”
我们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外延式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发展基本上是走外延式发展的道路,不过各个时期有所不同。最初,高等学校受高考、高考的改革、高考的制度的影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受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高等学校都是朝着研究型大学这条路走,千军万马走上一条独木桥。但是从1999年大扩招之后,地方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大量增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众化的阶段。既然是大众化阶段,那不可能都去追求办成研究型大学,都培养研究型人才,这就需要大学的发展必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培养与本地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怎么办呢?我曾经承担过一个课题,研究应用型大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带了一批研究生,在全国进行调研,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写成了一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的书,这本书出版后曾经成为畅销书,多次重印,因为大家对于这个方面很需要。
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在学校的底子上面堆上外延的要求,大多数大学都在求大,高职改学院,本科院校改为大学,比如在老解放区的山东临沂,临沂师范学院改为临沂大学。而龙岩学院在福建省,也是革命老区的高校,它想改为大学却没有改成,成为一种遗憾。现在为了满足外延式发展,不久以前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作某某职业大学,在职业学院里面叫上职业大学是满足了外延式发展的要求。
如何将追逐虚名转变到切实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这就需要我们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今天我所要讲的就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就是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我的理解是包括了,第一:课程;第二,教学;第三:师资;第四:专门人才。
先说课程。课程是专业的载体,我们要在提高与扩充这个载体上面来下功夫。也就是说,要提高课程的质量。我曾经讲过,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在于课程的质量。课程质量的提高,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要装载着最新的知识、最精的知识,装载着最新的科学技术;其次,课程这个载体还要继承并包含了专业知识,更要承载思想政治、德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等等内容。我们强调要加强实践教育,理论就是开思政课,思政课就是思想、德育。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不仅仅是在思政课里呈现,还要结合着各种各样的课程,我们知道思政课教育与各种课程结合在一起更能够起到教育人的作用。
其次要说教学。有了高质量的课程,如何从书本上,从教材上,从教师上将课程转化给学生,这是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学工作就要遵循教学原则,比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说理论要联系实践,实践要联系理论,只有遵循这些教学原则,掌握这些教学方法,高质量的课程能够才能够润物细无声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术、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等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教学这架桥梁要把高质量的课程通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术、思想观念。
第三要说师资。高质量的教学的这道桥梁有谁来驾驶?当然是由教师来驾驶。教师的任务是就在于把高质量的课程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术、思想观念等等。
有人看不起教学,以为搞科研就可以提高教师水平。搞科研仅仅只是要写成一篇篇论文。教师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只是科研,还有教学。
有人把教师的工作说成是点燃蜡烛,点蜡烛是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学生在成长,也是教师在成长的一种重要的道路。古人写的《学记》,就指出“教然后知困(通过教学我们才知道困难),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困难我们才会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是相长的,我们当教师的也都有这样的体会,你如果只是在自学,你认为懂得了就可以了,但是要为学而教,上课要面向学生的学习,要为了教而学,就需要理解深透,才能传递给学生。所以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成长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在更好地成长发展。这就是“教学相长”。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还带着感情,那就会发展了学生的情商,更会发展了教师自己的情商。所以,教师就是可以在教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商,也提高了教师自己的情商。
第四要说人才。所有的课程、教学、师资最后都要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所以人才的培养是内涵式发展的最终目的。
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人才,培养各行各业的创新型专门人才?我的理解创新人才的培养有一个公式,叫作求同思维向求异思维的转变,这就可以在求同思维基础之上进行求异思维,也就是说踩在前人肩膀上向上发展,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定要在求同思维上求得求异思维的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样板——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样板已经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得到体现。我知道,由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等牵头发起的“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做出了样板,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符合内涵式发展的经验。
据我所知,全国先后有300多所院校加入其中。我国2003年就开始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些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非常活跃,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至今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一直在关注这个联盟的课程、教学、师资的成长和所培养的人才。在我的电脑中储存了一些联盟早期的成果的课改案例。例如: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宋华老师的《产教融合培养、企业预备队的实践探索》,这就是一篇很好的体现内涵式发展的途径;王丹老师的《依托实体建设专业、引入项目进财务管理的课程体系》,这篇也是很好的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途径;等等。尤其是一份集体参与的《工程测量技术专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课改案例,源于实践,图文并茂,引人入胜,使我这一不懂测量技术的外行,也能读懂一些测量技术的使用。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共建课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地方应用型高校征集优秀案例,汇编出版了《产教融合与课程改革实践》一书,这里面收集了亚美最新官网(中国)有限公司的新的案例,这就是很好的样板。通过这些实践的样板,有利于办学者更好地理解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
(提问部分略)